December 31, 2021

2021: 一地鸡毛

每一年的自我审视,不仅仅是写给别人看,更是对这一年的自我评价。活得糟糕与否并不是总结的意义,而是来年避免重蹈覆辙,越过越好才是本意。我也无意跟其他人对比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,强行匹配他人的轨迹不见得活得更加美好。

工作

出差与扎根

这一年出差辗转多地,从西安到成都,最后回到深圳稳定下来。不仅是地区的辗转,每一个地方的流动也代表着一个项目的兴衰。后来跟其他出差来的同事聊天才得知原来的项目早就结束了,并不能延续下来,这个事情其实只是公司层面的影响,并不会涉及到员工个人。毕竟去哪个项目不是写 CRUD 呢,但是反过来想,作为乙方公司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项目初期接管项目的构建,而不会真正地涉及到一个产品在运营阶段的任何事情,这意味着我们只会「做产品」,完全不会「运营」一个产品。

我司是没有产品基因的,这句话说得并不无道理。这种刻在公司基因里的元素直接反应在了员工的执行模式上,很多时候做需求都是草草了事,并不会把视野放得稍微远一点点,为不久的将来做出足够的兼容和扩展。今年在公司听得越来越多的话语就是「先这样实现,出了性能问题再改」,然而在这种情况下,Junior的员工写出了越来越烂的代码,Senior的员工擦的屁股越来越多,公司的任务分配量越来约不平衡,真的很难说有一个良好的氛围。

回到出差的这个话题,2021年后半年基本稳定地扎根在深圳,同时被借调到了另外一个部门,体验了一番其他部门的良好氛围。「归属感」这个词再一次涌入了我的脑海里,足够稳定的项目发展,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大部分的人,肆意聊天沟通的氛围确实很让人羡慕。相比入我的部门,大部分人都处于出差、被借调的处境,大部分时候都是网友见面,甚至有些同事一整年都在WFH,这种大氛围下我着实想不到谈何归属感。这一次我又唤起了离开的想法。

扩张、注水和技术卓越性

每一个公司都是一座围城,城里的人想出去,城外的人想进来。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当代互联网公司的求职情况。但是对于我司这么一家看似在变好的公司来说,并不见得。

这一切的源头都归咎于公司的肆意扩张,在某些职业经纪人的加入下,公司的行为被一次又一次的「规范」,我们更加开始趋于利润,开始着眼KPI。一个无法避免的恶性循环开始出现:

  • 部门的主管需要KPI就开始扩张招人
  • 一开始不怎么卷、但是现在开始卷的公司给不出高薪,招不到太好的人
  • KPI要求下开始放低要求
  • 公司老员工疲于帮能力不太行的新员工擦屁股,受不了了开始陆续离职
  • 人员出现缺口需要再次招人

是的,一家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公司是没办法要求太多的。同时另外一个公司发展关键点在于公司改logo然后成功上市美股。这更加为公司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,本来陆续每个月都会有人离职的公司突然没人离职了,大家都在等着一年后股票兑现了再离职。在这种情况下部门主管的压力会被无限放大,看似良好的部门会在一年后开始土崩瓦解,为了避免一年后的项目正常运作,为了部门员工还能满足主管KPI的需求,扩张与放水被无限放大,恶性循环加剧。

这一年里,3年工作经验的我逐渐往senior的title靠近,但是越是靠近越觉得公司的「技术卓越性」都是虚假的。作为一个乙方公司,涉及不到太多甲方公司的核心业务,以至于一整年都是在做简单的CRUD,最难的事情只能停留在对已有系统SAAS化改造的方案设计了。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再迈向技术卓越,而是为自己,为TL的技术选型买单。无数次因为TL选择了 Hibernate,不是Mybatis 而加班。又加上上文说的注水情况,新员工在代码上逐渐倾向于「业务能跑就行」,而苦了我这些对技术稍微有一些追求的人。他们就花技术重构的时间来摸鱼,我就只能加班为他们擦屁股,人生不值得说的估计就是这样把。

项目的老员工逐渐离去,而我也能在经验上拍得上名号,很多次都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卓越在Code Review阶段吵起来,脾气也变得越来越不好,后来我也懒得再去理这些东西了,毕竟又不能写到自己的KPI上。不值得不值得。

再回到公司层面的技术卓越性上,「无」这个字真的很好的概括了这家公司的情况。没有靠谱的跨团队技术分享,没有公司,甚至部门层面的技术wiki,这对一家公司来说简直太离谱了。

写到这,我回想到了两年前的公司。在项目与项目的 gap time,之前还可以自己学习技术,扩展技术广度深度,写文章,写书。但是这一年来,只要你是在gap time,都会被拉入一些无意义的培训里面,自由度再次降低,这是公司发展的必然,也可能归咎于某些职业经纪人吧。

在这样一家走下坡路的围城公司,保留自我内心估计会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吧。

跑,赶紧跑。

技术

我的技术生涯是分阶段的,完全割裂的:从大学时代的Python为主,到上班时候的Java后端,下班的Rust学习,我觉得我的技术生涯是很悲哀的。

上班写着自己完全不喜欢的语言,工作时间糊业务,下班不写Java,完全没有自己认真地去读过学过Java底层的内容。也幸好得益于公司的业务模型让我并不需要太了解Java的底层,不需要设计JVM虚拟机、字节码之类的。在业务类型上只要吃透 Spring boot 就可以达成公司对 Senior的标准要求,而我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好,也符合了我对上班的定义。

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,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。上班时从来没有人说过我的技术很好,确实相比于其他专精于Java的同事来说我真的太菜了。这是一个信号,一个可能会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信号。我也正视过这个问题,我反问了自己几个问题:

  • 当前的Java技术能满足在公司1-2年的发展吗?
  • 跳槽后你还写Java吗?

是啊,不换公司我能满足于工作要求,换公司我更宁愿去写 Rust,而不是Java。那这个问题可能真不是太大的问题,尤其是在我还打算一年后跳槽回广州的情况来看。

PL 与 Rust

我很想说我是一个PL人,但是我很清楚我对于PL什么都不懂,我也很乐意去学这个方向。我一直在坚持的Rust 就是一个很好的 PL 届良性例子,有了太多太多很棒的设计与理念。尤其是我这种情况:上班写着一个历史包袱很重很重、面向对象典范的Java,下班写着几乎象征着很优秀PL设计的Rust,在两者的长时间对比与实践中也更加坚定了「不学 Java、深入 Rust」的观点。

而关于 Rust 的优点其实我并不想在这里深入地阐述,从2016年左右开始慢慢接触 Rust,到现在能用 Rust 写出中小型软件的情况下,不仅是我个人的技术进步,更加是陪伴见证了 Rust 这门语言的进步。无论是 NLL,null-safe,tagged union,错误处理,pattern matching 等等优秀的设计都是在Java 中体验不到的。每次在上班的时候碰到 NullPoinerException 的时候,我就在感叹 Kotlin 和 Rust 的好。

Side Project

前些年,我注册了 3min.work 这个域名,本意是用来做一些小项目的存放,寓意着「3分热度」。3分热度有3分收获,确实我收获了很多,折腾了服务器集群部署,折腾了很多试验性的前端框架,折腾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。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在某一项领域并没有做到深耕。

在把部分业余直接分割到阅读和摄影之后,我发现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索性的折腾了。仔细想了想这一年确实并没有做出什么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,哪怕是小作品也没有,都是各种浅尝即止,着实很失败。于是我并没有继续续费 3min.work,我希望接下来自己能专注于一两个项目,老老实实做下去。在我脑海里面一直萦绕着几个想做的东西:

  • 记账软件
  • Instagram类似的图片分享软件
  • typhoon 编程语言

这估计也是也会是我接下来会继续坚持的项目吧,其他的估计就不会太怎么维护了。实在是精力不够。

除了项目,这一年我基本也做出了自己的技术选型,Rust + NextJS 会是我以后的前后端技术栈。

摄影

出差得越多,见得越多,便越喜欢拍照。手里拿着的佳能200D配套头再也不能满足于我的拍摄,后来买了一个新的 28-200的超长变焦头,拍出了一些我很满意的照片,记录下了很多很精彩的瞬间。这是我认为人生新的意义,人生确实不应该只有眼前的编程,更有远方的风景和美食。

很可惜,很多照片并没有发布到互联网上,没能让大家看到,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,也没能把旅途中的故事写下来配套的图片。这可能是我执着于做一个 Instagram 类似物的缘由。希望能够快点做好分享出来。

再后来索尼出了 A7m4,我便下定决定要买这一机子,在加价的情况下很顺利的在12月初拿到了机子,也买了一个适马的 35 F1.4 定焦头。很多朋友都不是很理解这种行为,但是我已经在上一台机子上测试过自己不是那种「买相机拍几次就吃灰、然后用手机拍照」的人了。所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为自己的一个成熟爱好投资3-4万块并不是一个很离谱的事情。

视频与 vlog

每年 iPhone 都会给我发一个 annual summary,自动地把一年里面精彩的事件照片制作成一个简单的slide,又得益于live photo 的存在,slide 是一个看似简陋剪辑的小视频,每一张照片都是带声音、带动效的。看似简陋但是透露出了照片表达不出的临场感,自此我好想有点爱上了拍视频。

再有一次,EDG打决赛那天晚上,带着相机去拍了拍线下观赛点的照片和视频。直到现在回看起夺冠的现场视频,都会有一种肾上腺素分泌的感觉,这是照片无法比拟的震撼。

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买索尼的原因,强大的对焦系统让拍视频变得简单。摄影圈有一句名话「拍到永远比拍好更又意义」,自此我希望我能够成为一名摄影师。

2022 年我希望我能够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,学习剪辑视频发布出去,哪怕没有什么人看,哪怕剪辑很烂。

记忆会消散,但是照片不会,视频不会。

感情

我哥在上一年结了婚,毫无疑问,爸妈开始对我进行了催婚,进而进行了相亲。掰了掰指头,我已经快26岁了,因为是年底出生的,虚岁已经快30了。 爸妈就已经以这一点做威逼「你看你都快三章了(三十岁),是不是该结婚了」。

老实说,在如今的时代和我接受的教育,单身并不等于孤独,也不等于不幸福。每个人在当今都开始趋向于做一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,在这个大前提时下,男女各方都很难拉低姿态去对另外乙方委曲求全地讨好对方,那么除非是出现 1+1 > 2 的「交易」下才能催生初所谓的爱情。

阶段性陪伴

这一年遇到了很多人,很多人也「逐渐消失」了在我的人生中,从某段时间的亲密无话不说,到最后的打开聊天框不知道说什么,只能在对方的朋友圈里面回复几句「真好看」。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?估计是某一次聊天无话可说的一句「哦」,也可能是冷静过后的暧昧消散。不管如何,事实就是某些人在那段时间内的陪伴已经变成了过去式。只有翻篇才能遇到更好的人。

这里说的陪伴并不特指恋爱关系的陪伴,也指的是那些你以为会成为好朋友,成为知己的陪伴。

相亲

在爸妈没办法接受新时代的恋爱观和爱情观的情况下,相亲被迫进行。老实说我并不抗拒相亲,像我一个同事所说「你只有经历过它,才有资格,才有本钱去讨论和吐槽它」,我就冲着不成也积累、记录生活经验、认识一些朋友的冲动去相亲。

但是我远远低谷了相亲这件事带来的背后影响。在我爸妈知道我「接受」相亲之后,就开始推女孩子的微信过来。在那一次,我是真的被委屈到哭了。推过来的女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我要加她,这还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我爸妈连续五天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跟她聊成怎样。要知道再次之前,爸妈甚至一个月都不会给我打一次电话,纯属放养状态,那一刻我甚至不知道到底谁是谁的孩子,谁更重视谁。

后来我也思考了一番,相亲这件事于几方人的意义是什么。我甚至我爸妈绝对是很开放的人,但完全不清楚在这件事上为何态度会这番奇怪。

作为一个自认生活质量还算高,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来说,我绝对不会滥情或者缺爱到需要向一个没见过面、朋友圈啥都没有的所谓「相亲对象」倾诉我的个人生活,更何况对方的回应甚至还不如一个类似的舔狗AI,甚至不如一个卖茶叶的美女回应强烈。那我这是何必呢。

后来又经历了一次相当传统的相亲国产,我妈带我去见一个女生和她姑姑。这个过程简直尴尬到丝毫没有任何值得描述的价值,全程是家长在讲话。

父母的婚姻价值观还停留在了「相亲看一看,觉得可以就自己聊一聊,差不多就结婚,感情啥的之后在经营」。可是现代年轻人对此确实不屑一顾。

我可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娶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,一不小心遇到一些脾气暴躁的,怕不是被欺负一辈子。庆幸的事,这几件事之后,回去对着父母大发雷霆一次,他们对于相亲这件事已经克制了很多了。我觉得这辈子有那么几次相亲经历就足够了。

总结

这一年,看开了很多,承认了自己平庸的事实,放弃了一些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,过得很忙,已经不再计较忙得有没有意义了。

就这样吧,希望下一年还能过得更好,找到一个对的人,做出一些有成就感的作品。如同我兄弟说的「我无数次幻想着你我带着女朋友,开着一辆车出去旅游,你拍我,我拍你,开车你累了我开」。是啊,我也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画面。